冰雪舞动

7951

小科普

雪橇为木制,底面有一对平行的金属滑板。滑板不得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。

历史起源

无舵雪橇(Luge)起源于北欧,又称北欧冰橇。据记载,早在1480年挪威就已出现无舵雪橇。1883年2月12日,瑞士人皮特(Peter Minsch)和澳大利亚人乔治(George Robertson)联手进行了一次"伟大的国际冰橇比赛",他们用时9分15秒滑过在瑞士达沃斯4公里的赛道。随后这个运动在瑞士、奥地利、德国、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家迅速兴起。1889年德国成立无舵雪橇俱乐部。有男子单人、双人和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。

设立比赛

1957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(International Luge Federation)决定从第9届冬奥会开始进行无舵雪橇比赛,在非冬奥会年份,每年举行世界锦标赛、欧洲锦标赛及各种杯赛。无舵雪橇有男子单人、双人及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。男子线路长1000米左右,女子线路长800米左右。1964年在第九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。

比赛方式

比赛分男子单座、男子双座、女子单座三项。比赛时运动员坐在雪橇上,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,使雪橇向前起动,滑行中仰卧在雪橇上,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,变换肩、腿姿势操纵雪橇,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。选手可选择最理想的线路前进,以尽可能的减少比赛用时。到达终点时,运动员须坐在雪橇上,否则不予计算成绩。比赛中平均时速可达130公里(80英里),最快时速可达145公里(90英里)。单座滑4次,赛期为两天;双座滑2次,赛期为一天。比赛所用时间相加,均以时间少者为胜。成绩相等时,以各次滑降中成绩最好者为胜。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。

项目风险

与许多极限运动一样无舵雪橇也有风险。虽然大多数受伤只涉及碰伤,擦伤,骨折和脑震荡,但死亡也偶有发生。2010年冬季奥运会时,格鲁吉亚雪橇选手诺达尔·库玛丽塔什维利在他的一次练习中遭受了致命的碰撞。几个小时后,国际雪橇联合会发布结论,这起事故是由转向误差造成的,而不是轨道错误。不过,在重新开放之前官方对轨道进行调整。库玛丽塔什维利是第四位在参赛练习中去世的选手,其他三位分别是速度滑雪者尼古拉斯,27岁,在准备1992年阿尔贝维尔奥运会中去世,英国的卡兹密尔和罗斯米尔恩,19岁,在为1964年因斯布鲁克奥运会练习时同时去世。

联合会来历

国际无舵雪撬联合会(International Luge Federation,FIL),1913年奥地利、德国和瑞士创建了"国际雪撬联合会",1935年并入国际有舵雪撬和平底雪撬联合会,作为它的一个部。195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用无舵雪撬取代冰撬在冬奥会上的位置。1957年1月无舵雪撬从国际有舵雪撬和平底雪撬联合会中独立出来,成为国际无舵雪撬联合会,并在同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。

助力冬奥

图文均来源于网络

排版:陈路远

责编:李杰筱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