丢人!内战王无缘混团世界杯,球迷:这水平怎么上混团世界杯

1490

“内战猛如虎,外战软如羊”——国乒选手徐瑛彬刚拿下混团世界杯资格,就在中国大满贯赛上被法国17岁小将剃了光头。

三局比分7-11、10-12、6-11,全程仅得23分,关键分得分率低至40%。

五天前他刚在队内选拔赛中击败陈垣宇优质好文激励计划

徐瑛彬在国乒队内是名副其实的“巨人杀手”。 乒超联赛中,他曾零封樊振东、击败王楚钦,甚至对阵马龙、梁靖崑等七大主力均有胜绩。

队内选拔赛上,他更是在七选一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,硬生生抢到混团世界杯的入场券。

男队主教练王皓曾公开肯定他的表现:“关键球处理到位,日常训练用心”。

国际赛场上的徐瑛彬仿佛换了个人。 2025年以来,他多次在外战中早早出局:德国公开赛输给勒布伦,新加坡大满贯资格赛失利,马斯喀特站被奥恰洛夫横扫。

此次对阵世界排名第54位的法国小将科顿,他整场被动,发球得分率仅44.44%,远低于对手的63.33%。

前世界冠军郭焱在解说中一针见血:“他接不好发球,场上慌乱,技战术组合单一,大赛经验明显不足”。

从技术统计看,徐瑛彬的“外战软肋”有明确数据支撑。 本场对阵科顿,他的正手进攻成功率仅为45%,反手得分率38%,而科顿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62%和55%。

关键分处理:科顿的成功率高达70%,徐瑛彬仅有40%。 这种差距暴露了他面对陌生打法时的适应能力缺失——科顿的快速抢攻和强势正手让他毫无招架之力。

徐瑛彬的“内战光环”也经不起推敲。 虽然他曾爆冷击败主力球员,但总体交手记录仍是输多赢少。

邓亚萍曾点评:“内战赢球靠的是对队友球路的熟悉,外战则需要临场算计和应变”。

徐瑛彬的正反手技术均衡,但缺乏王楚钦的近台速度或林诗栋的单板质量,导致他在国际赛场的“平庸”暴露无遗。

徐瑛彬的溃败让国乒选拔机制陷入舆论漩涡。 混团世界杯的男队名额中,王楚钦、林诗栋、梁靖崑凭世界排名直接入围,第四人则通过队内赛产生。

这种纯内战选拔方式被质疑“与实战脱节”。 有球迷直言:“混团世界杯主打外战,让‘内战王’参赛等于自废武功”。

若徐瑛彬在世界杯中坐冷板凳,仍可能因团队夺冠“躺赢”世界冠军头衔。

这与靠外战拼搏的选手形成鲜明对比,正如网友调侃:“赢自己人挣名额,输外国人丢脸面,最后还能白捡个冠军? ”。

徐瑛彬的案例并非孤例。 男队的薛飞同样以“内战强势”著称,却在本届大满贯首轮0-3不敌日本18岁新星松岛辉空。

这类选手的共性问题是:对内熟悉球路时能超水平发挥,对外遭遇陌生打法则心态崩盘。

反观国际乒坛,欧洲和日本年轻选手通过高频次国际赛事积累经验。

数据显示,日本15岁新秀平均参赛142场,是国乒同年龄段选手的3倍。 法国科顿、勒布伦兄弟等新生代球员的冲击力,已让国乒不再具备“绝对碾压”的优势。

徐瑛彬的溃败已成定局,但关于他的争论远未结束。 有球迷坚持“输球正常,该给年轻人容错空间”;也有人呼吁“立即换将,外战能力才是硬标准”。

两个月后的混团世界杯,若徐瑛彬再度“外战崩盘”,国乒是否该为保守的选拔机制买单? “内战王”的标签,究竟是激励还是诅咒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